暖阳医疗宣布完成数千万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匀升投资领投,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南通新源投资、老股东沂景资本、道彤投资跟投。本轮资金主要用于推进神经介入多款核心产品的临床注册行业动态,以及已获证产品的商业化。
合成生物学企业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近日宣布完成3.59亿元的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产业资本中石油昆仑资本领投,义翘神州、爱力克投资、中农基金、鸣渠资本、临港蓝湾资本、基晟基金、上海自贸区基金跟投,老股东红杉中国、混改基金、众海投资、富华资本继续追加投资。本轮融资后,微构工场将以更高的速度推进研发能力升级,加速万吨级合成生物学生产线与多管线产品建设,推广“PHA Life”为核心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强化全球化业务布局。
普利制药公告注射用硫酸妥布霉素获得美国FDA批准通知。该药品用于治疗由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克雷氏菌等微生物引起的严重感染。
奥咨达助力旭化成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再次成功取得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器注册证。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器是用于急性、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的高通量血液透析器。在此次与旭化成医疗器械(杭州)有限公司的合作中,奥咨达团队全力协助合作伙伴完成临床试验,临床试验又一次零发补通过,帮助旭化成的一次性使用血液透析器在极短时间顺利取得了注册证。
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告公司产品肌酐检测试剂盒(肌氨酸氧化酶法)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本试剂盒供医疗机构用于体外定量测定人血清、血浆或尿液中肌酐的含量,作辅助诊断用。
◆ 《frontiers》:NK免疫细胞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强大,它的分泌物也可抗癌
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frontiers》中的研究发现,NK细胞可以分泌一种物质——“killer torpedoes”(在生物学中被称为细胞外囊泡),这些囊泡中满是小气泡,有脂质的脂肪壁、有毒蛋白质,这些都可以帮助囊泡杀死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研究人员强调,NK细胞外囊泡技术作为一种可能的癌症新治疗形式,尽管处于早期阶段,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但应用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Hepatology》:中科院营养健康所李于团队发现调控星状细胞激活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新机制
亿万平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李于研究组在《Hepatology》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CREB/ATF碱性亮氨酸拉链转录因子CREBZF在调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中的作用机制,为探索“肝细胞-星状细胞”对话的调控机制及临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与策略。该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CREBZF通过负调控miR-6964-3p,增加OPN蛋白表达与分泌,进而加重肝纤维化与NASH的分子机制。CREBZF可能是调节肝星状细胞激活与肝纤维化的关键检查点,CREBZF-OPN途径激活可能是加重NASH病理学进展的重要诱因。同时,该研究表明抑制肝脏CREBZF可能是逆转肝纤维化与NASH发病的新策略。
◆ 《Nature》子刊:李贵登/张连军/陈路团队合作发现肿瘤内酸度维持T细胞干性,影响肿瘤免疫治疗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贵登、张连军团队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陈路团队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期刊发表了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长期胞外酸处理T细胞可抑制MYC-SLC7A5轴,阻碍T细胞内甲硫氨酸的摄入,进而重编程T细胞内的一碳代谢及表观遗传图谱,促进线粒体代谢适应性,最终维持干性T细胞状态。该研究发现长期的酸性微环境暴露能够重编程T细胞内的甲硫氨酸代谢和表观遗传图谱,从而维持了T细胞的干性表型。该研究揭示了酸性微环境在T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中扮演的新角色,为进一步理解酸性肿瘤微环境与T细胞功能分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 《Nature Communications》: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郑平团队发现场景通过抑制-脱抑制神经环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新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郑平教授课题组采用神经环路示踪和干预等技术研究了外侧下丘脑(LH)参与场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的神经环路,发现场景可以激活LH谷氨酸能神经元,抑制LH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以明显抑制场景重新激活成瘾记忆;从伏隔核核心区(NAcC)投射到LH的D1受体棘状神经元(D1-MSNs)是激活LH谷氨酸能神经元的重要上游环路;NAcC投射到LH的D1-MSNs通过解除LH局部GABA能神经元对LH谷氨酸能神经元的抑制激活LH谷氨酸能神经元,从而参与场景对成瘾记忆的重新激活。
“人基因组中有8%的‘化石’序列整合自古病毒基因的,我们首次发现它的活化能诱发衰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慧表示,研究还证明抑制这些基因的“复活”,能延缓组织和机体的衰老。相关研究在线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古病毒复活介导衰老程序化及传染性的理论,运用分子成像、病毒学、免疫学、化学生物学和分子病理学等前沿交叉技术动态捕获“复活”过程,为衰老的程序化、级联放大和可干预性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