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很多人吃的海参都不是“正宗的”海参,并不是从海里打捞上来的,而是靠人工养殖出来的。有人好奇了,竟然还会有人去养海参?毕竟对于普通人来说,连接触都很少接触到海参,更别说去养海参了。但在山东蓬莱便有一养殖海参的大户,并且就靠养海参发家致富,
山东蓬莱的人或许都知道一个叫王茂新的人,也肯定都知道王茂新是养殖海参的大户,但这位大户养海参的过程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相反也是多有曲折。在养殖海参的过程也是吃过“没文化的”大亏,花费大价钱,更是费了全部心血悉心呵护的海参曾经集体“失踪”过,这让王茂新的心血付之一炬。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去了解王茂新与海参的奇妙之缘。
养殖大户王茂新养殖海参可不是“家族继承”,而是“半路出家”。王茂新年轻的时候是个收破烂的。许多人可能都瞧不上收破烂的人,对收破烂的人戴着有色眼镜,认为一个收破烂的人每天与破烂打交道,脏兮兮的,怎么会有出息。这样的话王茂新不知道听过了多少遍,耳朵都听出来了茧子,但王茂新却不以为意。在王茂新看来,一件事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要有“不撞破南墙不回头”的精神。王茂新总说:“一点一滴是垃圾,集中起来是资源。”
事实证明,王茂新凭借着自己持之以恒的收破烂,迎来了他的发家致富。但王茂新的发家致富可不单单是只凭借着一腔孤勇,还有他的聪明才智。普通人收垃圾都是常规的一收一卖,但王茂新不同。凭借着蓬莱靠海的天然优势,王茂新以收破旧的渔网为主,并且对收起来的渔网进行再加工和二次利用。就这样王茂新逐渐靠收破烂富了起来,声名鹊起起来,辉煌的时候收破烂的规模达到了120多个人。因此,王茂新被当地人称作了“破烂王”。
从王茂新靠收破烂富裕起来的时候,就可以看出王茂新是做生意的好手,做生意的时候不仅敢干,还目光长远。因此,当1998年蓬莱的政府大力扶植养殖海参产业时,王茂名把目光瞄准了海参产业。说干就干,当很多还在观望是否要投资海参产业时,王茂新决定做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去海参产业试试水。
在养殖海参前,王茂新给自己算了笔账。若是只开辟50亩的海参池,将海参养4年的时间,便能有几百万的收入,这让王茂新十分的心动。于是,王茂新就把自家的后院腾出来,挖了50亩的海参池,在自家后院养起了海参。
王茂新知道自己在养海参方面是新手,不懂得海参的习性,况且挖海参池,买海参苗都花销巨大,一个不小心,行差踏错,便是满盘皆输,甚至多年的积蓄赔得血本无归。因此,王茂新请来了养殖海参方面的专家。在专家的帮助之下,王茂新的海参算是养了起来。在第一批海参养殖成功售卖时,王新茂迎来了他的丰收时刻。一斤的海参已卖到了几十元,等海参全部卖完的时候,王茂新已经收入了200多万。这让王茂新觉得自己选对了行业,打算继续发展下去。
王茂新拿着第一批海参的收获,凭着自己的冲劲,决定干一票大的,决定把50亩的海参池拓展到200亩。家人们得知王茂新这个大胆的决定后,多有顾虑,都劝王茂新缓缓,再积累积累经验。但王茂新只是笑笑调侃自己大不了自己再回来种地去,家人们便也就听从了。就这样,王茂新养出了200亩的海参亿万平台。
但马有失蹄,更何况是人呢?王茂新没有专家的帮助,还是缺少了经验,吃了“没文化”的亏。就在这200亩的海参越长越大,越来越饱满时,王茂新想要是让这些海参再长长,个头再大些,重量再重些,岂不是能卖更多的价钱?
谁知就这一想坏事了。要知道海参有两个最佳的采捕季节,一个是4月到6月,时值炎热之时,另一个是10月到12月,时值寒冷之时。王茂新的200亩海参当时正值第一个时机。还有一个许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当海参的生存环境超过32摄氏度的时候,海参身体表面含有的一层自溶酶便会使海参融化。也就是说海参是可以“自己消失的”。王茂新的一想耽搁了海参采捕的第一个最佳时机,夏季到来,气温升高,海参便自己消失了。这下,王茂新可谓是赔得倾家荡产。
但王茂新没有就此服输,反而越挫越勇。吸取了第二次的教训后,王茂新重新投入100多万,从头再来。这次王茂新亲自走遍了海参主产区,学习专业知识。王茂新还下定决心要把高温这个难题给解决掉。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茂新发现了一种新的更耐热的海参苗,王茂新便把这种海参苗给引了进来,海参不耐热的问题迎刃而解。
后来,王茂新的海参养殖规模越来越大,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甚至遇到海参市场的低谷期,但王茂新都没有被打倒,凭借着自己的一腔孤勇,在逆境中化险为夷,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传奇。亿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