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0日,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博览会现场,来自武汉各学校的中学生纷纷与守护网络空间安全的网络安全卫士“大白”合影。图/本刊记者 潘树琼 摄
2016年4月19日,习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用很大篇幅阐述了他对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看法,为中国的网络生态观及网络生态良好发展指明了方向。
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首先取决于人们对互联网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有的人之所以对互联网产生种种偏见,甚至认为其是洪水猛兽,说到底是对互联网本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习在“4·19”讲话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他认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网上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为此,习号召通过互联网凝聚共识,为了实现两个“百年梦”,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为了说明互联网对普通民众参与、表达的重要性,习引用了两句古语,提出了与网民自嘲为“草根”相对应的“草野”的概念。他指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就上了网;网民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不一,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各级领导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监督的新渠道”。
习强调的“新平台、新途径、新渠道”,集中反映了他对互联网这一人类重大发明在国家治理层面的最高判断,也是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前提和基础。
从新平台来看,互联网的巨大魅力在于它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巨大知识宝库和相互交流的虚拟空间。这个虚拟空间也为我们的执政者,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了解社情民意、及时与人民群众进行沟通互动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与互联网出现以前的传统社会,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亿万平台。
从新途径来看,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党和政府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新载体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是借助互联网构建的各种应用系统,为社会提供便捷的服务和有效治理。这些年来我国设立的数以千计的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虚拟与现实结合,在为民服务以及社会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各地有很多创新,给公众带来了极大方便。
从新渠道来看,就是要借助互联网给普通民众提供参与、表达等全新的实现形式。从我国过去短短20多年的互联网发展看,这方面取得的成效非常突出。不管是制定国家的重大战略规划还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乃至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都要通过互联网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其更加符合民众的希望和要求。在这方面互联网作为一个强大的主渠道,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习在充分肯定互联网“新平台、新途径、新渠道”的同时,也特别重视要维护互联网这个亿万人民的精神家园。他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习亿万平台表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对那些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而对那些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由此可以看出,习对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提出了两个关键词:一是精神家园,二是人民利益。强调要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就在于互联网是亿万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要保障这个家园天朗气清,就要对各种网络违法、犯罪等现象进行有效治理,不能让这些行为大行其道。同时,对网络进行治理进而构建良好的网络生态,只有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即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习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放在衡量网络生态好坏的最高位置,足以说明人民利益的崇高地位。
当然,净化网络环境,防止互联网的违法犯罪行为大行其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互联网作为一种新事物,现代信息技术还在继续快速发展,人们仍然面临很多未知数,这都增加了在实践中构建良好网络生态的难度。如何避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仍然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网民在参与表达的过程中,可能言之过激,有些情绪化的表达,如果对这些行为也简单予以打击,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甚至违反法律。
所以,构建良好网络生态在具体实践中会遇到大量边界不清、似是而非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有效处理是对我们的真正考验。正如习指出的,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习在十八大后提出的一项重要主张,并通过制定依法治国纲领等朝这个方向迈进。其中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增强这个制度笼子的功能,同样是习网络生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习强调,对互联网监督,不管是对党政领导机关还是对领导者个人的,不论是和风细雨还是忠言逆耳的,都要欢迎,都要认真研究和吸取。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党的,他对构建约束公权力的制度笼子有强烈的紧迫感,对网络监督在构建制度笼子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清晰的认知,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挥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汪玉凯: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